教育硕士论文提纲格式

论文价格:免费 论文用途:其他 编辑:lgg 点击次数:173
论文字数:32500 论文编号:sb2015040714233712187 日期:2015-04-09 来源:硕博论文网

教育硕士论文提纲格式一


摘要 5-6
ABSTRACT 6-7
第一章 绪论 11-25
一、 问题的提出 11-12
(一) 实践挑战 11-12
(二) 理论问题 12
二、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2-21
(一)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12-16
(二)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16-21
三、 选题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21-22
(一) 选题的理论意义 21
(二) 选题的实践价值 21-22
四、 研究的基本思路和主要内容 22-23
五、 研究的主要方法 23-25
(一) 案例分析法 23
(二) 文献研究法 23
(三) 社会调查法 23-25
第二章 学校纪律:德育的视角与价值 25-45
一、 学校纪律释义 25-36
(一) 学校纪律概念的界定 25-31
(二) 学校纪律的功能分析 31-34
(三) 学校纪律的本质属性 34-36
二、 学校纪律:德育的一个必要视角 36-39
(一) 学校纪律之于德育的合目的性 36-37
(二) 学校纪律之于德育的合伦理性 37-38
(三) 学校纪律之于德育的合规律性 38-39
三、 学校纪律作为一种德育活动的价值推究 39-45
(一) 学校纪律——德育的一种资源 39-42
(二) 学校纪律——德育的一种手段 42-45
第三章 学校纪律的尴尬:脱离德育的现实批判 45-71
一、 学校纪律文本的德性审视 45-55
(一) 纪律内容的合法性危机 45-49
(二) 纪律内容的合理性危机 49-53
(三) 纪律文本的规范性危机 53-55
二、 学校纪律运行的德性审视 55-65
(一) 纪律制定程序的德性缺失 55-58
(二) 学校纪律教育的偏差 58-61
(三) 学校纪律执行的德性失落 61-65
三、 学校纪律德性缺失的后果 65-71
(一) 学生的纪律“德性”缺失 66-68
(二) 学生的纪律“德行”欠佳 68-71
第四章 学校纪律观的重塑:德育的转机 71-84
一、 传统学校纪律观存在的认识偏颇及其弊端 71-75
(一) 视学校纪律为工具 71-72
(二) 视学校纪律为管理 72-74
(三) 视学校纪律为规训 74-75
二、 新型学校纪律观之时代诉求 75-79
(一) 新型学校纪律观的人本化诉求 75-77
(二) 新型学校纪律观的民主化追求 77-78
(三) 新型学校纪律观的权利诉求 78-79
三、 新型学校纪律观之重塑 79-84
(一) 从工具走向目的 79-80
(二) 从管理走向教育 80-82
(三) 从规训走向自由 82-84
第五章 学校纪律的完善路径:德育的实现 84-123
一、 良好的纪律文本——德育的前提 84-96
(一) 学校纪律的人性基础 84-88
(二) 学校纪律内容的合法性 88-90
(三) 学校纪律的合理性 90-96
二、 纪律的正当制定——德育的开始 96-101
(一) 合法的纪律制定权限 97-98
(二) 适格的纪律制定主体 98-99
(三) 正当的纪律制定程序 99-101
三、 纪律教育——德育的基础环节 101-115
(一) 纪律教育的心理 102-104
(二) 纪律教育的理念 104-106
(三) 纪律教育的内容 106-109
(四) 纪律教育的途径 109-112
(五) 纪律教育的方法 112-115
四、 纪律的有效执行——德育的关键 115-123
(一) 纪律执行的主体 115-117
(二) 纪律执行的原则 117-120
(三) 纪律处分程序的完善 120-123
结语 123-125
参考文献 125-135
附录 135-139
致谢 139-140


教育硕士论文提纲格式二


摘要 5-7
ABSTRACT 7-8
绪论 11-21
第一节 研究综述 11-17
第二节 研究内容与方法 17-19
第三节 研究的意义 19-21
第一章 大学生负性情绪问题的现象学分析 21-43
第一节 大学生负性情绪类型及特征 21-35
一、负性情绪的呈现 21-24
二、大学生负性情绪的特征 24-27
三、大学生负性情绪的类型 27-35
第二节 大学生负性情绪问题的生成机制 35-43
一、人口学因素 35-37
二、生活事件 37-40
三、自我认知 40-43
第二章 负性情绪问题文化调适的基本理论 43-78
第一节 中西文化调适/治疗理论 43-60
一、西方文化调适/治疗理论 44-51
二、中国文化调适/治疗理论 51-60
第二节 中国传统文化调适理论资源 60-78
一、节欲虚心 60-63
二、去执放下 63-65
三、仁爱忠恕 65-69
四、修德化性 69-73
五、贵生和群 73-78
第三章 大学生负性情绪问题文化调适的个案研究 78-93
第一节 嫉妒情绪的一般性研究 78-83
一、嫉妒情绪的现象学分析 78-82
二、嫉妒情绪的科学研究 82-83
第二节 大学生嫉妒情绪研究 83-93
一、嫉妒情绪的表现 84-87
二、嫉妒情绪的特征 87-90
三、嫉妒情绪的病因分析 90-93
第四章 中国传统文化调适的方法及路径 93-115
第一节 文化调适的方法 93-105
一、道家认知疗法 93-97
二、正念禅修疗法 97-101
三、意义疗法 101-105
第二节 大学生嫉妒情绪的文化调适路径 105-115
一、用道家认知疗法止妒 107-111
二、用正念禅修疗法化妒 111-112
三、用意义疗法除妒 112-115
第五章 中国传统文化调适理论与实践之思 115-134
第一节 中国传统文化调适的理论之思 115-124
一、主体之思 115-119
二、前提之思 119-124
第二节 中国传统文化调适的实践之思 124-134
一、困境之思 124-128
二、排解困境的基本理路 128-134
结语 文化调适: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新视角 134-138
参考文献 138-143
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情况 143-144
致谢 144-145


教育硕士论文提纲格式三


摘要 5-6
ABSTRACT 6
导论 10-23
第一节 研究缘由及意义 10-12
一、 研究缘由 10
二、 研究意义 10-12
第二节 研究现状 12-20
一、 先秦儒家生死观研究现状 13-16
二、 大学生生命教育研究现状 16-20
三、 从先秦儒家生死观角度进行大学生生命教育研究动态 20
第三节 研究设计 20-23
一、 研究思路 20-21
二、 研究方法 21
三、 研究的重点、难点及创新之处 21-23
第一章 先秦儒家生死观概述 23-36
第一节 孔子对“生”与“死”的剖析 23-28
一、 发愤忘食,乐以忘忧:对待生命的基本态度 23-25
二、 杀身成仁,死而后已:超越死亡的豁达境界 25-26
三、 未知生,焉知死:对生死意义的辨证领悟 26-27
四、 仁者爱人,慎终追远:对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 27-28
第二节 孟子对“生”与“死”的理解 28-32
一、 受正命:对“命”的深刻体悟 29
二、 生于忧患,死于安乐:个体生命的自我完善 29-30
三、 穷则独善其身,达则兼济天下:人生态度的睿智体现 30-31
四、 舍生取义:对大无畏精神的弘扬 31-32
第三节 荀子对“生”与“死”的认知 32-36
一、 “人性恶”:对人性的独到见解 32-33
二、 始终如一:坦然面对生死 33-34
三、 制天命而用之:自由理想的延伸 34-36
第二章 大学生生命教育现状的实证研究 36-64
第一节 大学生生命态度量表的编制 36-42
一、 预测问卷编制的理论基础 36-37
二、 预测问卷的分析流程与操作 37-41
三、 大学生生命态度量表的信度、效度检验 41-42
第二节 大学生生命态度量表的维度及其内容解析 42-59
一、 对自然生命的探索性分析 44-49
二、 对社会生命的描述性统计 49-53
三、 对精神生命的解释性阐述 53-59
第三节 大学生生命态度的基本特征 59-64
一、 大学生生命态度的多重差异性 59-61
二、 大学生生命态度影响因素的多元性 61-63
三、 大学生生命态度的显著内隐性 63-64
第三章 大学生生命态度现状的成因解析 64-80
第一节 制约大学生生命态度的客观因素 64-72
一、 社会环境的弊端渐趋凸显 64-67
二、 学校教育功能的滞后与缺失 67-71
三、 家庭教育的纽带影响力减弱 71-72
第二节 影响大学生生命态度的主观因素 72-80
一、 生命价值理解偏失 72-73
二、 归属感缺失 73-75
三、 责任感淡漠 75-76
四、 交往能力匮乏 76-77
五、 抗挫能力薄弱 77-80
第四章 先秦儒家生死观对大学生生命教育的意义及其检视 80-101
第一节 先秦儒家生死观对大学生生命教育的意义 80-92
一、 为大学生生命教育提供思想资源 80-82
二、 为大学生生命教育提供价值归属 82-86
三、 为大学生生命教育构筑精神家园 86-89
四、 为大学生生命教育提供方法论借鉴 89-92
第二节 先秦儒家生死观对大学生生命教育意义的现代考量 92-101
一、 对生命认知的深思 92-96
二、 对舍身取义的反省 96-97
三、 对愚忠愚孝的剖析 97-101
第五章 先秦儒家生死观在大学生生命教育中的践行 101-123
第一节 大学生生命教育的路径探索 101-114
一、 搭建“三位一体”的生命教育保障体系 101-105
二、 优化大学生心理环境 105-114
(一)直面生命之“真” 105-109
(二)书写生命之“善” 109-111
(三)追求生命之“美” 111-114
第二节 大学生生命教育工程建设对策 114-123
一、 在继承与借鉴中改进课程体系 114-117
二、 在实践与改革中挖掘有效载体 117-118
三、 在教学与研究中打造骨干队伍 118-120
四、 在管理与教化中融洽师生关系 120-121
五、 在体验与互动中激发学生活力 121-123
结语 123-125
参考文献 125-132
附录 132-135
科研成果 135-136
致谢 136 


QQ 1429724474 电话 18964107217